透過Windows 11專業版,自信地共同作業。
— T客邦Xacer -
職人新價值
以職人精神創造新經濟品味 翻轉新型態的商業價值與文化
觀看職人新價值 play-btn
CRAFTSMAN

職人訪談

林果良品:以製鞋工匠精神出發,重返皮鞋工藝的黃金時代

林果良品的創辦人曾信儒,是一個出身於製鞋產業的小孩,父親經營製鞋廠起家,而母親是開女鞋專賣店的,耳濡目染之下,也對行業細節知之甚詳,而他也因此對於台灣製鞋業的匠人精神、價值與情懷有很深的執念,尤其曾經歷過台灣製鞋技術世界頂尖、製鞋產量第一的年代,相對於近幾年產業的沒落更是心有戚戚。

也因為深入了解台灣製鞋歷史發展與技術實力,同時也看到大環境下台灣鞋業在行銷與品牌論述上的問題,讓他選擇以「手工製鞋」作為切入點,希望透過有系統化的管理,打造符合現今用戶需求的產品生產流程,同時也能透過製鞋師形象與塑造,為產品賦予更多故事,進一步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,而這也是林果良品誕生的初衷。

著重「細節」,是職人精神的根本

被問到什麼是「職人精神」,信儒毫無遲疑的說出「重視細節」這一關鍵,所謂細節,可能會是使用產品的人完全沒有查覺到的小地方,但對於職人來說,追求完美的過程就是將一個又一個細節慢慢完善。以手工製鞋業來說,「縫暗溝」的處理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透過這個手法可以讓縫線藏於鞋子內面,可以降低縫線吸水受潮的狀況。

除此之外,一雙鞋子的楦頭對於整雙鞋在穿著時的「重心」有很大的影響,若是重心不穩、受力點沒有平均落於腳掌,在行走時可能會造成腳部的負擔,甚至受傷,對於手工製鞋師來說,每一雙鞋在打造楦頭時都會實際試穿,若是無法達到重心平均就會直接打掉重練。另外像是在皮質的選材上,手工鞋業為了保有皮革的透氣性,同時又要兼顧美觀,選擇原始皮面時不能有任何瑕疵,相較一般大量製造的鞋產品,會選為皮革塗上濃厚的漆面來遮蓋傷疤,但相對的穿起來就會比較悶熱。而上述的這些小細節,都不是現今「快時尚」產業能夠顧及的,也因為重視細節,讓手工製鞋業能夠做出獨有的價值。

堅持職人精神,更需要被尊榮對待

對於林果良品來說,堅持手工製作除了滿足追求品質與品味的顧客,另一個層面也是為堅守職人精神的這群製鞋師帶來尊榮感,也因此林果良品會邀請製鞋師父到店內「現場製鞋」,並讓師父與顧客面對面互動,除了讓消費者可以直接溝通需求,也建立製鞋師對於本業的尊榮感,獲得自我價值認同,而林果良品也進一步將製鞋師當作「內部顧客」來對待,成為經營上重要的一環。

印花樂:讓大眾享受在地設計,體驗平易近人的美感生活

以「布料」作為產品核心,附加印花設計打造各類獨具特色生活用品的「印花樂」,是許多人喜愛的在地文創品牌,除了位於台北迪化街的直營門市,也在多個書店門市擁有經銷店,甚至日本、泰國都有銷售據點,同時也在網路提供線上購物服務,並提供企業客製化產品開發、印花塾教學課程…等業務。

對於印花樂共同創辦人沈奕妤來說,品牌的創立源自於他們發現到台灣社會普遍對於美學、美感感到陌生,甚至覺得難以親近,也因此印花樂成為他們從台灣出發,向全世界展現「平易近人的美感生活」理念的起點,而印花樂的產品也秉持著「自己好,也對世界好」的理念,透過設計提升生活中的美,產品本身也對消費者有所助益,甚至在使用時能樂在其中。

打造屬於台灣生活、在地生產的設計品牌

印花樂的三位創辦人都是純藝術、設計相關科系背景,在投身職場後發現,台灣缺乏符合在地文化、需求的設計品牌,雖說有不少來自於國外的設計品牌引進,但產品本質上並非為台灣在地需求所考量,也因此他們決定從台灣人的生活出發,以「布料」這個食、衣、住、行皆有相關產品的媒材作為設計的基礎。

當然,選在大稻埕作為展店的據點,對於印花樂也是別具意義,早在日據時期這裡就是知名的「永樂町」,有大量印花布從這裡銷售出去,雖說當年產業風華不再,但印花樂以創新之姿重新呈現印花布設計,也有歷史傳承的意味存在。目前台灣的紡織業外移嚴重,在地製造商屈指可數,也因此印花樂也花了不少心力尋找可以合作的廠商,但面對更大量的產品生產需求仍舊杯水車薪,也因此在 2017 年起,印花樂與 NGO 組織合作,尋找偏鄉社群的二度就業婦女,訓練他們學習車縫、裁剪…等技術,提供穩定的工作機會,讓在地生產鏈得已延續,值得一提的是,當年因為莫拉克風災受損的高雄小林村,也是與印花樂配合的重要據點之一,透過這樣的方式,讓當地的社區得以順利重建,可說是一個雙贏的策略。

設計職人需備「二元性」,能創意奔放更要能心無旁鶩

被問到設計產業中的「職人精神」,沈奕妤認為,具備「二元性」是相當必要的特質,在「創意面」需要擁有豐富生活體驗與想像力,不斷擴散出更多創意,並能透過收斂的方式獲得創作主題,接下來在「創作面」就需要極致的專注力,進入到「心流」狀態,以高度的敏銳度感受到色彩與線條的細微差異。

像是日本的印花布料大師皆川明,就是產業中的職人代表,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極其奔放的創意思維,融合了生活體驗與充滿想像力的故事,並從天馬行空的創意找出主軸設計概念,並在作品實作中打造出精雕細製,令人嘖嘖稱奇的細膩之作,能夠一體兩面,將「創意面」與「創作面」整合,真正體現設計職人的二元性。

福爾摩茶:用現代科技打造當代製程,重現 150 年前的茶本味

150 年前的 1869 年,曾經是台灣精品茶葉風靡全球的輝煌年代,也是大航海時代輸出全球的明星產品,但比較可惜的是,近代在其他國家製茶實力日益提升之下,台灣茶產業也漸漸走向沒落,但置身於茶產業的製茶師張家齊卻認為,透過更科學化的方式提升傳統製茶技藝,想要重現 150 年前的台灣茶業榮光,並非不可能。

由張家齊創立的「福爾摩茶」,名稱由台灣古稱「福爾摩莎」與茶過去的發音「CHA」作結合,也希望自家打造的茶品能夠以台灣為名,走向全世界!而後來福爾摩茶也成功在世界嶄露頭角,在 2019 年加全球最大美食飲料競賽-英國 Great Taste Awards 的紅茶組獲得三星大獎,2021 年也憑藉東方美人茶再次獲得三星的最高榮譽,也受評審團評價為「東方美人茶中的典範之作」。

繼承家業起步,走出不一樣的製茶之路

雖說出身於製茶產業,家族皆從事茶葉栽種、製茶設備研製,但張家齊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願想要「繼承家業」,年輕時因為興趣而走向了機師這一行,但後來受到家中反對,再加上製茶業的大環境有許多問題,也讓他不得不承接家業的重擔。

張家齊認為,台灣的製茶業有著嚴重的「傳承」問題,許多製茶師父的技藝在傳授時甚至連紙本記錄都沒有,完全是口耳相傳,而台灣農會對於製茶的技術教學也過於偏頗,導致於許多製茶師只會使用較為簡單的傳統製茶手法,而忽略了茶葉經過烘焙之後能呈現出更獨特的風味。為了找出過往台灣製茶的「本味」,張家齊用自己的方式走訪台灣不同的製茶聚落學習,並以更科學化的方式,將製茶技術記錄下來,並專精於茶葉的烘焙技藝。而他也提到,百年前的台灣茶葉在出口前,都會在大稻埕經由炭火烘焙後才出貨,也因為木炭為茶增添了額外的風味,相較於現今常見的電能烘焙機,雖然達到烘焙茶葉的目的,但卻缺乏了「炭」的風味。但由於傳統炭焙方式需使用大量木炭燃燒,極為浪費燃料,也火力不容易控制,為此張家齊也找來專精製茶設備的父親協助,打造出以炭焙原理、高穿透力的茶烘焙機,不直接燃燒木炭,且能重覆使用,相對更為環保。

所謂職人精神,就是將持續不斷做的事愈做愈好

作為製茶師的身份,張家齊認為,職人精神不僅止於專精於技藝本身,更重要的是需要從工作中找出可以「優化」的可能性,光是從工作場域的精簡化、工作流程的順暢化就是一件重要的課題,同時更需要擺脫技藝的固有框架,面對工作時遭遇到的阻礙與痛點,挑戰如何克服更是重要的關鍵。

他也認為,尤其是別人說的「不可能」、「做不到」的事情,才更值得花費心思去完成。除此之外,「專注」也是職人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,以製茶的烘焙流程來說,短短的 40 秒內就是成敗關鍵,若是無法做到專注,辛苦栽種的茶葉終將毀於一瞬!